大设计

当前位置 /首页/装修设计/大设计/列表

设计灵感需要养 | 张迎军:设计是立体的

张迎军:设计是立体的 设计灵感需要养

前言:睿智、儒雅,风度翩翩,这是张迎军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他是设计界的前辈了,有自己的想法创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位精英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吧。

记者:设计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您能不能谈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张迎军:实践。我觉得设计的过程先是你有一些创意的冲动,然后再把脑子的东西放到纸上,作为一个概念,再与材料结合转换成现实。提高应该就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就是创作的欲望;再有就是这种冲动的形成不是一时的,他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平时要多联系;第三实施阶段,设计不是昙花一现,设计是立体的。设计不像文学创作,它需要很大的社会参与性。设计师跟人的交往,视野要宽广,要跟不同行业领域的人交往。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不能懒。这个过程要耐住性子,反复推敲。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造价、实施的工艺、种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是做事的一种态度。很多情况下是设计是做事的态度在感动别人,别人愿意支持你,愿意配合你的工作。

记者:您的作品中有很多传统的东西在里面,这其中是有什么因缘吗?

张迎军:我觉得是我们这个年龄设计师的一种反思,因为我们最早刚出道的时候恰恰是中国装饰刚刚开始的时候,那时候没有经验可借鉴。大概想我们这个年龄做设计大概已经15年左右,在2000年之前,似乎一直是在追随或模仿西方的设计潮流在走。但是我自己的感觉,好像2000年之后,突然发现因为我们没有西方人的生活经历,跟来跟去好像把自己给丢了。中国讲究三十而立,到了这个年龄不可能总是在一个模仿的过程,但这是社会的大趋势,我们不知不觉就这样走过来了。但到了三十而立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的路子,学会的更多是技法、手法。但因为没有西方人的经历,我们的思想跟他们不吻合。因此到2000年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很多设计师都在一个反思的过程。我也静下心来,读了很多中国传统的书籍,了解了中国传统的东西,有了很多感悟。发现这些东西拿出来的时候,社会能接受,从某些方面来说,外国人也觉得很好。到了近几年,我们觉得这条路子是对的,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创作冲动。

记者:您觉得现在国内和国外设计有什么差距?

张迎军:为什么说我们的设计不如国外的设计可能就是说我们对设计的了解不够深,材料的运用也差一点,工人的施工技术也差一点,好像这个差一点那个差一点就感觉差很多了。为什么说我们今后的设计跟西方并轨的速度会快一点,因为室内设计这一块,也没有说西方多了不起早我们多久。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坦白讲西方社会只有贵族,像凡尔赛宫只是少部分人享受的。18世纪后有了大部分的中产阶级,才有人想到说我要讲究一下,这时候也才有室内装饰这个行业。所以说我们要进步的话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肯自己努力的话是很容易追上西方的。但建筑方面我就不太乐观,因为看像中国现在很多有名的建筑自己做得很少,多数是请国外设计师,这一块我们想一下子跟人家齐头并进可能会比较难,这一段时间国外做一些软体的建筑,很多曲线在里面,结构啊安全性啊都要考虑,这不是普通的可以做出来的。

记者:现在的社会涌现出大批的新生力量,对年轻设计师们有什么建议呢?

张迎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态。其实10年到15年的设计过程,现在回过头看,其实有一半的时间是走了弯路的。如果重新来过的话,我觉得作为设计师,因为跟匠人还不一样。有句话叫“道和术”,“术”就是我们的工艺、技法等等。“道”说得玄了点就是你的思想。你在导航方面的修养不是一天得来的,就像补钙一样。我们的技法很重要,但如果没有道的话也很难成行。所以我觉得经验是创作灵感的源泉。这些都是平时要一点一滴去积累的,要养。